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当前位置:【六安市浙商商会】>【乡情乡音
那台十二寸小黑白的记忆
【浏览次数:7232】 【2014-08-21 10:51】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年前,刚刚学会网上购物的父亲,“淘”了一台42寸的液晶电视。没过几天,快递到家,一番摆弄之后,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着电视,弟弟突然问道:“爸,咱家当初那台十二寸的黑白电视还在不?”“当然在了,你爸当个宝贝似得收着呢。我老早就想扔了,可你爸就是不让。”母亲笑着答到。

  印象中,儿时的家中,唯一能和今天电器的概念挂上边的,就是那台“红灯牌”的电子管收音机了。那是父母结婚时添置的“大件”,一直以来都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后来,经济有所发展了,电视机开始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那是的电视机,似乎被有意识地统一为十二英寸。黑白二色的屏幕上,雪花点比图像出现的时间长。即使如此,精神生活极其匮乏的人们依旧是津津有味地围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带着图像的节目。每天晚上,不到屏幕上打出“节目到此结束”的字幕,人们不会散去。

  那时的电视机,绝对是个稀罕物,几乎可以算的上是“奢侈品”了。人们宝贝它的程度,是今天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记得有位邻居,买了电视后,特意请人给电视机“量身定做”了一个电视柜。这还不够,手巧的女主人自己用缝纫机做了一个灯芯绒的布罩,郑重其事的罩在电视机上。街坊邻居家,谁如果添置了一台电视机,那绝对是“特大新闻”。每天晚饭过后,人们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到他家里,去好好欣赏欣赏这个小宝贝疙瘩里播放出的图像。我只能称之为“图像”,因为即使以今天业余的眼光来看,镜头的角度、用光、音响效果等等实在是可以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电视节目也是寥寥无几,很多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播。但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够每天晚上看到这些,已经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了。对此,最开心的自然是孩子。他们会三口并做二口,食不知味地匆匆扒下晚饭。然后和小伙伴们拿起小木凳,飞一般地跑出家门,向着电视机集合。有的时候,因为前来看电视的人太多,屋里坐不下,电视机的主人会将电视机搬到门口的院子里,人们就这样在露天看起了电视。而孩子们,会占据着最好的位置,大人们则宽容退到后座。每到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电视机的主人那种特别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很快,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大年除夕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出现在电视荧屏前。除夕之夜,守在十二寸小黑白电视前观赏“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就成为人们过年的一道精神大餐。在冬日之夜的寒风中,露天看“春晚”成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的共同记忆。

  六岁那年,父亲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 “先进工作者”。年终的时候,所在单位奖励了一张“电视票”,也就是购买电视机的票证,那是当时那个年代购买电视机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清楚的记得,父亲把电视机搬回家的时候,已是夜晚。母亲把我和弟弟从睡梦中喊起,很神秘地对我说:“快起来,我家买电视了!”我睁开朦胧睡眼,几乎把这当成了一个梦。当我确认摆放在我面前的,真的是一台货真价实的电视机时,我兴奋地几乎从床上掉了下来。

  很快,过年了。我再也不需要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去邻居家看“春晚”了。作为孩子,我的虚荣心在那些来我家看电视的小伙伴们面前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那个除夕之夜,我的注意力第一次没有放在电视节目上,满脑子翻来覆去的就只有一句话:“我家也有电视了,我以后可以在自己家看电视了!”

  时光荏苒,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自己家里招待小伙伴们看电视的除夕之夜依旧深刻地留在我的脑海。当我在家人看着从液晶彩电中播放出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时,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儿时的除夕之夜。

CopyRight @ 六安市浙商商会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皖西电脑有限公司六安新闻网 提供技术支持 皖ICP备12020658号-1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35号


总计访问人次:1177336 在线人数:1 今日访问量:1